查看原文
其他

【国君策略】数字经济:“数智赋能”稳增长---主题投资策略

陈显顺/苏徽 陈显顺策略研究 2022-05-19


作者:陈显顺/苏徽






本报告导读


▶  数字经济体量及占经济比重有望持续提升,数字经济发展已形成完整的政策和产业体系,看好数字经济主题五大投资方向。




摘要




▶  算力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力,成为全球战略竞争的新焦点。“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加快推动算力建设,将有效激发数据要素创新活力,加速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截止2020年我国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到500万架,预计十四五末期达到1800万架,近五年年均增速逾30%,或将新增1.95万亿投资。▶  数字经济发展中逐步形成全方位的政策体系,方向明确有的放矢。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战略部署,从国家级发展规划到地方规划,从总体政策导向到细分产业政策,均有详尽的政策指导。《“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规划。数字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所涉及的行业广泛,已经形成从数字基础设施到新业态、新模式的完整产业体系。纵观数字经济相关规划可以归纳出着重推进的细分行业,如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数字乡村、智慧能源、智慧医疗、数字货币、网络安全、卫星和地理信息、智能家居等。▶  数字经济占比持续提升,产业数字化加速推进。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005年的2.6万亿元,提升至2020年的39.2万亿元,增长逾14倍,且2017年以来保持稳健增长态势,年均增速接近13%。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27%提升至2020年的38.6%,年均占比提升幅度达2.32%。产业数字化占比持续提升,2020年产业数字化规模达31.7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1.2%,占数字经济比重由2015年的74.3%提升至2020年的80.9%,为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输出强劲动力。▶  从顶层设计到地方规划,数字产业打开发展空间。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具体指标规划中,千兆宽带用户数从640万户提升至6千万户,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从14.7%提升至45%,在线政务服务实名用户规模从4亿提升至8亿。浙江省提出深化数字经济“一号工程”,规划2025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0%左右。深圳市提出到2023年全市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6.5%,2021年前三季度达到累计同比增速已达15.9%。▶  投资方向选择:看好数字经济主题五大投资方向。1、数字基建:数字经济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引擎;2、数字交通:车路基础设施走向全面智能化;3、数字制造:实现制造业的系统智能化和软件自主化;4、数字能源:数字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构建;5、数字安全:发展数字经济的保障性工程。




目录




1. 数字经济:“数智赋能”实体经济4

2. 数字经济主题具有显著的体系性和事件性特征5

2.1. 数字经济发展已形成全方位政策体系5

2.2. 数字经济形成从制造到服务的完整产业体系6

2.3. 事件催化下数字经济主题有望维持高热度7

3. 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7

3.1. 数字经济占比持续提升,产业数字化加速推进7

3.2. 从顶层设计到地方规划,数字产业打开发展空间9

4. 数字经济主题下的投资方向选择10

4.1. 数字基建:数字经济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引擎10

4.2. 数字交通:车路基础设施走向全面智能化11

4.3. 数字制造:实现制造业的系统智能化和软件自主化13

4.4. 数字能源:数字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构建14

4.5. 数字安全:发展数字经济的保障性工程16

5. 数字经济主题相关公司盈利预测表17

6. 风险提示17







1

数字经济:“数智赋能”实体经济


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2022年2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


算力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力,成为全球战略竞争的新焦点。随着数字技术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渗透,全社会对算力需求十分迫切,预计每年将以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加快推动算力建设,将有效激发数据要素创新活力,加速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截止2020年我国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到500万架,预计十四五末期达到1800万架,近五年年均增速逾30%,或将新增1.95万亿投资,由四个城市群、四个西部省构成的“东数西算”工程将形成全国算力一张网的格局。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让冬奥会的精彩瞬间可以迅速触达全球观众。北京冬奥会再次向世界展示了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北京冬奥会也成为数字媒体平台观看人数最多的冬奥会,简约、安全、精彩的盛会背后是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让人记忆犹新的开幕式运用了数字仿真、人工智能、虚拟现实、8K、裸眼3D等一系列数字技术。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数字经济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量,通过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实现“数智赋能”,推动数字基础设施普及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数字经济包括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和数据价值化四大部分。数字产业化包括电子信息制造、电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等信息通信产业;产业数字化即传统产业应用数字技术实现产出增加和效率提升,如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车联网等融合型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数字化治理以数字技术+治理的方式实现数字化公共服务;数据价值化包括数据采集、确权、定价、交易、流转、保护等内容。



2

数字经济主题具有显著的体系性和事件性特征


2.1. 数字经济发展已形成全方位政策体系
 
数字经济发展中逐步形成全方位的政策体系,方向明确有的放矢。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具有发展速度快、辐射范围广、影响程度深的特征,推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深刻变革。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全方位的政策体系,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战略部署,从国家级发展规划到地方规划,从总体政策导向到细分产业政策,均有详尽的政策指导。2022年1月12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数字经济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并明确提出了期间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规划;随后的1月15日,《求是》杂志发表《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的文章,内容为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0月18日在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讲话的主要部分;2022年2月16日,河南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升发展核心产业,夯实数字强省建设根基。



2.2. 数字经济形成从制造到服务的完整产业体系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所涉及的行业广泛,已经形成从数字基础设施到新业态、新模式的完整产业体系。数字经济如毛细血管般渗入国民经济方方面面,尤其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多蕴含数字经济的特征。数字经济“十四五”规划中重点提及通信、农业、制造业、供应链、支付、交通、城市等领域的数字化升级,而纵观数字经济相关规划可以归纳出着重推进的细分行业,如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数字乡村、智慧能源、智慧医疗、数字货币、网络安全、卫星和地理信息、智能家居等领域。按照国家统计局《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的划分,数字经济产业包括: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和数字化效率提升业等5大类和30小类细分行业,其中包含从制造到服务,从产品到应用的完整体系,体现出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多领域的技术进步和数字基础设施构建,数字产品本身也具有流通交易属性,同时数字经济大发展在推动农业、制造业、交通、物流、金融、商贸、社会、政府等领域转型升级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3. 事件催化下数字经济主题有望维持高热度
 
各地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陆续出台,数字经济主题事件催化密集。东部地区着重创新培育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中西部地区开展具有地区特色的数字资源开发和利用。从地方两会的内容看,北京提出深入落实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福建提出2022年将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工程,实现数字经济增加值2.6万亿元以上;贵州提出力争2022年数字经济占GDP比重36%左右;河南提出2022年力争数字经济增长15%以上;浙江提出深化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做大做强数字安防、集成电路、智能计算和智能光伏等产业,推进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发展,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2%。
 
发展数字经济成为稳增长重要抓手,各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山东提出实施5G和固定网络“双千兆”工程,2022年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16万个,开展数据中心提质增量行动,加快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推动国际通信出入口局落户山东。四川提出加快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规模化部署,建设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国家示范区。安徽提出实施“新基建+”行动,创建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集群,新建5G基站2.5万个以上。


3

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3.1. 数字经济占比持续提升,产业数字化加速推进
 
数字经济体量不断扩大,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成效显著。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005年的2.6万亿元,提升至2020年的39.2万亿元,增长逾14倍,且2017年以来保持稳健增长态势,年均增速接近13%,明显快于同期GDP增速;从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角度看,其占比持续提升,从2015年的27%提升至2020年的38.6%,年均占比提升幅度达2.32%。“十三五”时期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在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中取得了积极成效,我国已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和4G网络,5G网络建设和应用加速推进,光纤用户占比超过94%,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108%,IPv6活跃用户数达到4.6亿。可见数字经济自身体量不断扩大的同时其对整体经济运行的影响程度不断加强,数字经济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国5G基站超过140万,其中共建共享5G基站超80万,5G网络已覆盖全部地级市、超过98%的县城城区和80%的乡镇镇区。


数字经济结构中产业数字化占比持续提升,长三角地区引领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数字产业化实力进一步增强,数字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产业生产体系更加完备。2020年,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7.5万亿元,占GDP 的比重为7.3%,占数字经济的比重由2015 年的25.7%下降至2020年的19.1%。与此同时,产业数字化深入发展获得新机遇,电子商务、平合经济、共享经济等数字化新模式接替涌现,服务业数字化升级前景广阔,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全面加速。2020年产业数字化规模达31.7万亿元,占GDP 比重为31.2%,占数字经济比重由2015年的74.3%提升至2020年的80.9%,为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输出强劲动力。从地域分布角度看,2020年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规模领先,数字经济总量达10.8万亿元,其中产业数字化规模达8.1万亿元,占比达75%,珠三角、京津冀地区数字经济体量紧随其后,分别达5.2万亿元、3.9万亿元,其中产业数字化占比分别为67.3%、76.9%。



3.2. 从顶层设计到地方规划,数字产业打开发展空间
 
按照《“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要求,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8%)。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产业数字化转型迈上新台阶,数字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具体指标规划中,千兆宽带用户数从640万户提升至6千万户,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从14.7%提升至45%,在线政务服务实名用户规模从4亿提升至8亿。



按照《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0%左右,高水平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浙江还提出深化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做大做强数字安防、集成电路、智能计算和智能光伏等产业,推进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发展。2019年以来,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月增加值持续抬升至344亿元,月均同比增速达17%。
 
按照《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3年)》规划,到2023年全市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突破1900亿元,年均增速6.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9000亿元,年均增速15.3%;软件业务收入突破10000亿元,年均增速10.8%。方案还提出重点扶持高端软件、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安全、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金融科技、电子商务、数字创意等产业。2021年内以来,深圳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快速提升,前三季度达到1926亿元,累计同比增速达15.9%。(注:深圳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包括软件与信息服务、数字创意)


4

数字经济主题下的投资方向选择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也面临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问题。数字经济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供应链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群体间数字鸿沟未有效弥合,甚至有进一步扩大趋势;数据资源规模庞大,但价值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数字经济治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从数字经济发展中的短板问题出发,聚焦实现产业链关键环节自主化,看好数字经济主题五大投资方向:1、数字基建;2、数字交通;3、数字制造;4、数字能源;5、数字安全。


4.1. 数字基建:数字经济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引擎
 
加快建设数字新基建,“双千兆”和云计算等新兴业务有望维持高增长。以千兆光网和5G为代表的“双千兆”网络,是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信息基础设施领域,加快5G 和光纤宽带“双千兆”网络建设。2021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142.5万个,建成全球最大5G网。按照《“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到2023年底千兆光纤网络具备覆盖4亿户家庭的能力,10G PON及以上端口规模超过1000万个,千兆宽带用户突破3000万户,2021年我国千兆网络建设提速,国内千兆用户数已经达到3400万户,提前完成双千兆2023年目标。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业务发展加速,2021年实现相关业务收入2225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其中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业务比上年分别增长18.4%、91.5%和35.5%。
 
电信光缆集采落地开启大年,卫星互联网C端应用有望爆发。2022年1月26日,中国电信发布集采候选人名单,从平均中标价格看,2022年中标价格为83元,含税价(13%增值税)同比增长40%。叠加2021年10月中国移动集采1.42亿芯公里,不含税价同比增长50%。我们认为,2021-2022年两个重要的大标逐一落地,价格上均同比增长40%以上,同时考虑12月出口光缆继续创新高,全球光纤光缆市场需求旺盛,行业有望迎来量价齐升的业绩修复反转。卫星互联网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的重要构成,产业有望迎来加速机遇,产业现在正处于启动期与应用爆发期的起承转合阶段,后续有望迎来C端新一轮流量爆发增长期。


“东数西算”工程启动,数据中心建设有望提速。数据中心是技术密集型新兴基础设施,也是云产业的底层核心设施。“东数西算”工程通过东西部的有效对接,利用西部地区算力资源承接东部地区算力需求,建立全国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东数西算”工程可以提高全国网络互联互通水平,带动全国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数据中心作为重资本投入行业,具有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头部公司由于在融资能力、能耗指标获取以及大客户合作关系等方面具备优势得以构建行业壁垒。


4.2. 数字交通:车路基础设施走向全面智能化
 
汽车智能化进入加速期,L2+级别ADAS迎来爆发增长。自动驾驶是一整套相互融合的系统,具体包括感知、决策和执行三个层面。感知层来感知周围环境,进行识别和分析,包括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等;决策层负责规划路径和导航;而执行层负责汽车的加速、刹车以及转向。根据罗兰贝格数据,2020年中国的ADAS装配主要以 L0和L1级别为主,预计到2025年L2+级别的ADAS渗透率将达到 35%,L2+的功能像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辅助等装配率也会大幅提升。



感知层优先受益汽车智能化浪潮,多技术路线下感知端硬件进入发展快车道。感知层的主要产品有光学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以及激光雷达等,整车企业和科技型巨头在感知层面选择了两条不同的技术方向。1)视觉主导方案:摄像头(主导)+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激光雷达,典型的代表是特斯拉,马斯克坚持在其方案中不加入激光雷达。2)激光雷达主导方案:激光雷达(主导)+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摄像头,典型的代表是 Google Waymo。车载摄像头主要包括镜头组、CMOS(感光芯片)、DSP(数字处理芯片) 和其他物料(内存、sim卡、外壳)等,其中传感器、模组封装和光学镜头是主要的成本构成。


高级别自动驾驶带动下,车载摄像头和车载雷达迎来需求爆发。车载摄像头主要有前视摄像头、环视摄像头、侧视摄像头、后视摄像头和内置摄像头等。预计2025年,中国车载摄像头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L1-L2级别车辆搭载的摄像头约为3-5个,L3级别为8个,L4-L5 级别的为10-20个,随着L2/L3级别自动驾驶的车辆占比不断提升,车载摄像头销量有望加速增长,行业规模有望从2020年的64亿元增长至 2025年的230亿元。在高级别自动驾驶带动下,雷达市场规模将迎来高速增长,预计 2025年中国车载雷达市场规模超过 700 亿元。L2/L3/L4 级别的毫米波雷达数量分别超过 3/6/10 个,而且从 L3 级别开始,激光雷达的装配率开始提升。
 

4.3. 数字制造:实现制造业的系统智能化和软件自主化
 
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工业互联网是对工业知识的沉淀、复用和重构,实现从单机智能到系统智能,将工业技术、经验、知识和最佳实践固化封装为微服务组件和工业APP,海量第三方通过反复调用微服务和工业APP实现创新和生产,减少重复劳动,最终实现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提高研发、生产和服务效率。按照《“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要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要初步应用智能化。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5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培育150家以上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完成200项以上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建成120个以上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合。《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指出,到2023年打造3~5家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


工业软件是智能制造的大脑,贯穿工业产品生命周期和企业所有层级。工业软件的应用贯穿企业的整个价值链,从研发、工艺、制造、采购、营销、物流供应链到服务,可分为研发设计类、信息管理类、生产控制类的非嵌入式软件和嵌入式工业软件。拥有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市场,将极大地增加中国工业体系的韧性和抗打击性,为工业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要聚力研发工业软件产品,推动装备制造商、高校、科研院所、用户企业、软件企业强化协同,联合开发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制造全过程的核心软件,研发嵌入式工业软件及集成开发环境,研制面向细分行业的集成化工业软件平台。拥有全品类研发能力或者专注细分赛道的企业终将胜出,“大而全”和“小而精 ”将成为国产工业软件厂商崛起的方向。


4.4. 数字能源:数字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推进电网数字化改造,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历史背景下,新能源迎来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期,有望逐步从补充能源转变为主体能源。但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特征,出力随机波动性强,在此过程中,电力系统的升级改造尤为关键,以平衡不稳定发电的风光能源带来的电网频率、电压波动。预计2030年,风电、光伏装机规模超16亿千瓦,装机占比从2020年的24%增长至47%左右,新能源发电量约3.5万亿千瓦时,占比从2020年的13%提高至30%,或将达到当前电网系统的承载极限;预计2060年,风电、光伏装机规模超50亿千瓦,装机占比超80%,新能源发电量超9.6万亿千瓦时,占比超60%。


数字技术赋能智慧能源系统,配电网改造中挖掘投资机会。新型电力系统需要数字技术赋能以满足新能源发电高占比下的电网运行,在云大物链等数字技术驱动下进化成自平衡、自运行、自处理的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能源系统。用户侧将深度参与电力系统的平衡,灵活性资源将是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源网荷储互动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运行常态。“十四五”期间两网规划投资约2.9万亿元,相比“十三五”期间的2.57万亿元和“十二五”期间的2万亿增长显著,其中南方电网配电网规划投资达3200亿元,约占总投资一半,占比提升幅度大。
 
“十四五”期间特高压以及配电网建设成为主要投资方向,一是以特高压直流为主的跨区跨省输电,以提升新能源大基地送出能力;二是加强配电网建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分布式电源发展和需求响应要求,提升“源荷互动”的能力。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建成特高压直流18回,而“十四五”期间国网规划建设特高压工程“24交14直”,总投资3800亿元,增速35.7%,其中2022年计划开工“10交3直”共13条特高压线路,2022年开工进度超预期。由于新能源电源建设周期大约6-12个月,而特高压建设周期在18-24个月,因此通道进度要跟上基地项目,特高压建设必须提速。


4.5. 数字安全:发展数字经济的保障性工程
 
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应用普及,对网络安全能力的要求显著提升。工信部指出,近年来我国网络安全创新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网络安全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20年超过了1700亿元,较2015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速超过15%,预计2021年规模超2000亿元,增速超15%。《网络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到2023年网络安全产业规模超过2500亿,电信等重点行业网络安全投入占信息化投入比例达10%,显示出网络安全行业巨大的增长空间和投资潜力。上海市率先出台了《上海市建设网络安全产业创新高地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要引导公共部门和重点企事业单位网络安全投入占信息化总投入的比例不低于10%。IDC预测,2021年中国IT安全市场投资规模将达97.8亿美元,并有望在2025年增长至187.9亿美元,五年CAGR约为17.9%,增速远高于9.4%的全球复合增速。
 
网络安全产业下游客户较为集中,以政府、电信和金融行业为主,三者合计占市场总营收的64%。政府和公共企事业单位仍然是当前我国网络安全产业下游的最大客户,占比为29%;电信、金融行业占比分别为 21%、14%。随着传统安全业务增长显著放缓,新兴安全市场(威胁管理、安全服务与运营、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云安全等领域)开始进入加速期,成为市场的主要增长点,看好在SASE、零信任、终端安全等新赛道有布局的头部公司。全球安全头部厂商加速布局快速增长赛道,如SASE、零信任、XDR、终端安全、云安全和应用安全等。根据Gartner报告,终端安全品类快速增长,到2025年终端安全会超越防火墙,成为新一代安全边界;访问管理厂商从身份为主转向身份+安全访问控制,5年累计增长160%,成为第三大市场。应用安全未来会大幅增长,WAF未来5年增长200%,安全分析运营末来五年累计增长87%。



5

数字经济主题相关公司盈利预测表



6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复苏态势不及预期,数字经济相关下游需求增长缓慢;数字经济涉及行业较为广泛,不同行业的景气度差异带来对应数字经济公司的盈利分化;市场风险偏好超预期下行,数字经济赛道中更多受风险偏好驱动的公司面临调整风险。











定期报告




▶  大势观点

【国君策略】春回大地,开年渐暖 20220206

【国君策略】穿越黎明前的黑暗 20220123

【国君策略】底部渐近 20220116

【国君策略】春季的进攻点在哪里?20220103

【国君策略】调结构,稳增长20211226

【国君策略】温和式躁动20211219

【国君策略】跨年行情再添一把火20211205

【国君策略】正视风险,谋定后动20211128

【国君策略】决胜跨年:打好防守反击战20211121

【国君策略】结构切换的破局信号出现20211114

【国君策略】结构至上,风格切换20211031

【国君策略】风格切换:从周期转向消费20211024

【国君策略】站在风格切换的始点20211017

【国君策略】金秋十月:低估值的收获季20211010

【国君策略】持股以待,十月行情20210926

【国君策略】压力测试后,中期趋势不改20210920

【国君策略】乘风破浪,驶向新高20210912

【国君策略】金九银十,续演拉升行情20210905

【国君策略】重视新一轮无风险利率下行的力量20210829

【国君策略】冲击再而衰,市场回温可待20210822

【国君策略】迷雾渐开,向上生长20210815

【国君策略】卸下包袱,再次起跑20210808

【国君策略】底部区域,蓄势迎新生20210801


▶  流动性观察

【国君策略】拥挤度初现底部抬升信号——全球流动性观察系列第36期20220216

【国君策略】货币政策频发力,稳增长预期再加码——全球流动性观察系列第33期20220119

【国君策略】海外通胀预期持续抬升——全球流动性观察系列第31期20220105

【国君策略】Omicron难改全球流动性收紧趋势——全球流动性观察系列第30期20211229

【国君策略】预期之内的“内松外紧” ——全球流动性观察系列第29期20211222

【国君策略】Taper靴子落地,交易热度平稳——全球流动性观察系列第23期20211110

【国君策略】Taper序幕将启,北上持续流入——全球流动性观察系列第22期20211103

【国君策略】交易热度企稳,分歧走向共识——全球流动性观察系列第20期20211021

【国君策略】增量资金放缓,风格相对收敛——全球流动性观察系列第19期20211015

【国君策略】风险扰动,A下股不改上行趋势——全球流动性观察系列第18期20210922

【国君策略】无风险利率下行,增量资金入市——全球流动性观察系列第17期20210908

【国君策略】风险逐级释放,流动性有望回温——全球流动性观察系列第16期20210824

【国君策略】海外宏观波动抬升,国内权益交投活跃——全球流动性观察系列第15期20210810


▶  估值与情绪

【国君策略】跨年行情稳中有进——情绪与估值周报第36期20210104

【国君策略】成分股调整后的估值变化——情绪与估值周报第34期20211221

【国君策略】消费切换持续进行——情绪与估值周报第30期20211123

【国君策略】风格切换持续,消费渐入佳境——情绪与估值周报第28期20211109

【国君策略】风格切换进行时,消费接棒——情绪与估值周报第26期20211026

【国君策略】风格正从分化走向收敛——情绪与估值周报第25期20211019

【国君策略】从极致分化走向相对收敛——情绪与估值周报第24期20210928

【国君策略】万壑争流,势如破竹——情绪与估值周报第23期20210914

【国君策略】水位下降后更安全——情绪与估值周报第22期20210902

【国君策略】初现向金融地产切换的迹象 ——情绪与估值周报第21期20210817

【国君策略】骤雨中的坚守——情绪与估值周报第20期20210803


▶  行业景气度观察

【国君策略】重大项目密集开工,基建投资或迎开门红——行业景气度观察系列第33期20220113

【国君策略】猪价回暖未能阻挡产能出清趋势——行业景气度观察系列第32期20211224

【国君策略】全球新能源转型浪潮再加速——行业景气度观察系列第28期20211125

【国君策略】VR/AR有望加速渗透普及——行业景气度观察系列第25期20211104

【国君策略】地产单月投资转负,施工需求显疲弱——行业景气度观察系列第23期20211021

【国君策略】哪些行业有底部反转逻辑 —— 行业景气度观察系列第22期20211014

【国君策略】关注四季度末供电紧张再度加剧风险——行业景气度观察系列第21期20210925

【国君策略】新旧能源供给矛盾在涨价潮中显现——行业景气度观察系列第20期20210910

【国君策略】芯片供应短缺持续,车企被动减产——行业景气度观察系列第19期20210826

【国君策略】分布式光伏迎发展新契机 ——行业景气度观察系列第18期20210812


▶  主题策略

【国君策略】筑牢经济压舱石,新老基建齐发力——主题策略周报十九20211225

【国君策略】跨年行情看好元宇宙和深度低碳化主题——主题策略周报十六20211127

【国君策略】看好新能源的确定性和新消费的爆发力——主题策略周报十四20211113

【国君策略】看好确定性增长的新能源和国货消费——主题策略周报十三20211107

【国君策略】看好从配角到主角的新能源和国货消费——主题策略周报十二 20211023

【国君策略】能源新基建:绿色复苏新路径——主题策略周报十一20210920

【国君策略】能源新基建:绿色复苏新路径——主题策略周报十20210904

【国君策略】能源新基建:抢占能源制高点——主题策略周报九20210828

【国君策略】能源新基建:发力的新引擎——主题策略周报八20210822

【国君策略】新基建主题:博弈超额收益的新战场——主题策略周报七20210814





专题研究



▶  中盘蓝筹系列

【国君策略】直击中证500:中盘蓝筹,更上一层楼20210715

【国君策略|系列八】悄然变化的结构:中盘蓝筹领跑20210611

【国君策略】中盘蓝筹是未来主战场20210315

【国君策略】接受不完美,聚焦中盘蓝筹——中盘蓝筹系列二20210306

【国君策略】着眼中国版漂亮50:牛年看中盘蓝筹20210216

【国君策略】新的聚焦:中盘蓝筹的崛起20210209


▶  科技成长系列

【国君策略】中国制造走向技术集成——“高端制造突破”专题系列一20211101

【国君策略】科技成长见顶有什么信号?20210806

【国君策略】厝火积薪,科技成长风起——科技成长生命周期新框架构建20210713

【国君策略】格雷厄姆的启示:成长性从未如此重要——科技成长的起点系列二20210618

【国君策略】科技成长的起点:风越来越大20210519

【国君策略】制造的中段,科技的起点——2021年春季A股策略展望20210427


▶  风险评价系列

【国君策略|系列七】 37年回瞰:美股历史上的风险评价下行(下篇)20210609

【国君策略|系列六】 37年回瞰:美股历史上的风险评价下行(上篇)20210607

【国君策略|系列五】风险评价下行的行业配置思路20210531

【国君策略|系列四】从白酒股理解大盘20210611

【国君策略|系列三】微观市场交易结构改善,蓝筹空间打开20210609

【国君策略|系列二】拨云见日,解密风险评价20210608

【国君策略|系列一】为何看多?风险评价下行!20210607


▶  年度复盘系列

【国君策略】走出通胀迷雾——2012年A股行情复盘20210917

【国君策略】2013年A股复盘报告——站在创业板牛市的起点20210916

【国君策略】吹响进攻的号角 ——2014年A股复盘20210906

【国君策略】无可奈何,一季花落 ——2015年A股复盘报告20210823

【国君策略】再平衡的三重境 ——2016年A股复盘报告20210819

【国君策略】盈利牵牛,以大为美 ——2017年A股复盘报告20210816

【国君策略】始料未及的漫长寒冬 ——2018年A股复盘报告20210813

【国君策略】贸易战阴霾渐散,A股绝地反击——2019年A股行情复盘20210809

【国君策略】复盘2020:最好的择时源于恐慌20210805


免责声明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策略团队

公开研究报告发布平台“陈显顺策略研究”


国泰君安策略团队

 


陈显顺:首席策略分析师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士,清华大学金融硕士

负责领域:大势研判/行业比较

2017年建立国泰君安策略五维数据体系,2019年构建“4X4”、“CORE”体系框架。曾荣获2018年新财富评选团队第五名,2018年水晶球、金牛奖、II等评选名次。


方奕:联席策略分析师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金融学硕士

负责领域:大势研判/风格比较


陈熙淼:联席策略分析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学硕士
负责领域:行业比较/专题研究


黄维驰:资深策略分析师

南京大学材料物理学学士,产业经济学硕士

负责领域:大势研判/流动性研究


苏徽:策略分析师

上海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9年个股研究经验

负责领域:主题策略/个股组合


夏仕霖:研究助理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学士,清华大学金融硕士

负责领域:大势研判/盈利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